• 帮助
  • 广告服务

京财时报

七成病由心生“入静养生”要调身、调息、调心

京财时报   来源:养生之道网    发布时间:2023-02-07 12:31:43   阅读量:9985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养生的终极目标,人归根到底要顺其自然要想法自然,就要去掉心对身的干涉,去掉人的意识对身体的干涉,让脑子管得少一点好的办法就是入静

现在的疾病已经被认定,七成以上属于心身疾病,这些病都是从心上得的,是想得太多导致的。

先来看婴儿的例子儿科医生向来反对婴儿一哭父母就来抱,让婴儿多哭几声增加他们的肺活量但医生也会告诉父母,特别健康的婴儿是很少哭的,甚至不哭,因为他们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没有反映身体不舒服的负性情绪,也就没有需要宣泄的地方,所以很少哭闹这就说明,人的心情都是身体状态的直接反应,身体健康心情自然就好,反过来,心情不好肯定要拖累身体

前苏联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人的大脑可以产生数百万种神经肽,这些内分泌物质,不仅在两个大脑半球之间传递信息,而且还将大脑的信息传递给全身,从而影响全身的内分泌腺和器官,使整个身体完成大脑的指令这就是心理影响生理,心情左右身体的具体过程用中国人的俗话说,就是病由心生,心和身是互相作用的

现在做医学实验时要制作胃溃疡的动物模型,方法之一就是不断用夹子夹实验用的大白鼠的脚,使其紧张,恼怒,疼痛,乃至破坏它的情绪,一般情况下,经过几个月这样反复的刺激,大白鼠的胃就会出现溃疡了,这是心情受到重大打击引起的。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陈小野在着作《入静养生的原理》中,一开始就提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和干扰,这是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致病根源这个高层次首先就包括大脑皮层,就是中医讲的心大脑皮层的功能用得越多,心思就越重,对身体的影响也就越大大脑的功能是高层次的,身体功能是低层次的

在同样的外因影响下,生病与否,归根结底在于内因一个心重,思想复杂的人,受到情绪影响留下的痕迹就重,对身体的影响也重,别人是小病,他就可能是大病因为他们的高层次功能对下层的抑制过重,所以就比心宽的人更容易得病

大家都有体会:人一生气,精神一紧张,就不想吃饭,血压也会升高,因为主管情绪的高层神经抑制了主管胃肠,血管的低层神经,胃肠肌肉不蠕动,胃口就差,血管收缩,血压就高了,这就是身体的应激反应。

各种疾病都是以应激反应为基础才发生或加重的所谓应激,就是身体对突可是至的刺激的反应这个刺激首先会影响的是人的情感,这是人体的高层次功能,随后高层次就会对低层次的功能产生抑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高层次的心的功能,即由心而生的杂念,它会抑制身体与生俱来的本能

着急上火时,人体免疫系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抑制,免疫功能因此下降,各种疾病便乘虚而入所以人们都知道,对病人要报喜不报忧,就是怕病人再着急上火了

金元时期名医朱丹溪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说,人生下来就带着病根了,这个病根就是常常有余的阳,就是无病三分火的火,其实也就是人独有的,不断动着的心和永远难以填满的欲壑

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心,有灵魂,有复杂的情感,有思维能力也恰恰是这些人的高级之处干扰了低层次功能,所以人是容易上火的动物

那些脑子好使,想法多的人,特别是他们的聪明并没带来一个好心态时,往往越容易上火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是强调心静,比如道教主张自然无为,佛教主张空戒古代名医养生之道讲究静者寿,躁者夭,养生以调神为主,调神以不用神为主,终的目的是不用神,就是不动心,让心静

所谓心静自然凉,凉的时候就是一点多余的火都没有,这种健康自然的状态可以让低层次功能发挥,如胃肠正常蠕动,血管自然舒张,免疫系统启动,使人处于不上火的健康状态。

古代禅师衣食非常俭朴,常年风餐露宿,却能尽享天年得长寿,是因为他们空灵虚静,心无杂念,通过练功使瞎指挥的高层次功能缺位,下层的功能可以各尽所能现在很多人学到一点皮毛,如不吃肉只吃素但如果只是食物素而心里不素不静,怎么可能期待有高僧那样的身体状态呢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养生的终极目标,人归根到底是要顺应自然的要想法自然,就要去掉心对身的干涉,去掉人的意识对身体的干涉,让脑子管得少一点好的办法就是入静

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因为身体的本能受到了影响,这个影响更多是人类自身造成的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不过是帮助本能

疾病的正确治疗方法其实就是恢复身体的本能,这一点,古希腊的医学泰斗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他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不过是帮助本能遗憾的是,他创立的西医学却颠倒了这个治疗准则现在人们觉得治疗积极的是手术,之后是输液,然后是吃药,实在都不行了才想起找中医,吃中药,扎针灸,练气功入静这是把本能的发挥压制到后

实际上,对疾病正确的治疗应该是放弃心对身的过分管理,压抑,让身体的本能浮现这时身体的疾病,偏差,不和谐可以自然修复,人体会自可是然地找到平衡

对这个很中国的用安静来治病的的理念,美国人卡灵顿在1998年就有了同感:我们可以把对从事机能活动的身体的不敏感比作白天看不到天上的星星星星在一天24小时都存在,当太阳升起时,我们就看不见它了,因为阳光太灿烂了,当太阳落山了,似乎星星才出现在天空

入静就是通过练功使心静下来,使我们思维的阳光熄灭,让身体本能的星光浮现。

安静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的解释是这样的:一是因为安静时,外界对大脑皮层刺激锐减,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趋于弱化,对其下的各级中枢功能的抑制干扰也变弱,平时被掩盖的身体感知能力逐渐显现,身体会自己找到平衡二是因为安静时,人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外界刺激被阻断了,人们本身微弱的生理信号相对放大,两者综合就产生了一种特殊感受和作用

这种作用影响的不只是身体,还包括心理乃至心灵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天君的入静感受是:看世界的眼光与没进入过那种状态之前有很大不同,人会变得宽容,平和

古代气功师收徒要考验三年,考验方法就是做好事,因为修德非常重要,所谓德为功母而成天想着我的人,本能蒙蔽得太多,心是很难静下来的

入静的技术涉及三个方面,姿势,呼吸,心理的调节,即所谓调身,调息,调心。

首先调身,最好的姿势是盘坐,单盘,散盘盘坐是两腿交叉,席地而坐单盘是一个脚着地,散盘是两脚都着地

为什么要盘腿因为人站着时的状态是上实下虚,一盘腿,就变成了上虚下实了上虚下实时,气就会沉下去,人就坐得很稳当,这对入静很重要

刘天君特意举了埃及金字塔来说明盘坐的好处有研究者做实验,用硬纸板做一个小金字塔,将剃须刀片放在下方1/3的地方,发现刀片总是锋利的,要是把水果放在那里,就可以长时间保鲜研究者的解释是,金字塔的形状,结构有将能量聚集在下方1/3处的作用,所以法老的木乃伊就放在金字塔下方1/3处的地方

盘坐的姿势有点像金字塔,而下方1/3处和人体的丹田穴位置相当因此,盘坐而意守丹田肯定效果好过其他姿势佛道儒诸家的修炼都要求盘坐

当然,躺着也可以,但一定要找一个放松的姿势古人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弓就是弯的,弯就是放松北京香山卧佛寺那个佛的姿势就是弓,膝盖曲,手也是曲的那个卧佛的姿势很科学,是右侧卧,不是左侧,不压心脏他的两条腿是一上一下,两只脚都放在床上,只是膝盖是重叠的,这个姿势是几千年验证的姿势

其次调息,调整呼吸对失眠很有效把气吸到下丹田的地方,呼吸控制只在上下丹田之间走,别让它出来下丹田就是肚脐下一寸半,上丹田就是两乳之间,让这个气在这两个之间交替,这样你就可以很快地睡着

调息对失眠是很有用的你睡不着无非就是胡思乱想,你真的什么都不想了就可以睡着了换一个角度,你真的能什么都不想,睡着和不睡着是一样的,而且这个休息比你睡着了还彻底,这就是安静脑子里什么都没有,坐一个钟头,你会觉得精神特别好

静坐调息时,人头脑比平常还要清醒其实,那个状态就是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秒钟的状态,那时候你的脑子是空的,慢慢地,你才回忆起昨天的烦心事,慢慢地再变成自我所以,自我其实是每天早上重新结构的安静不是让你没有自我,而是你要回到原始的状态待一会儿

最后调心,念自然二字作为入静初期的拐杖刘天君推荐大家念自和然两个字,有的人在头脑里出现的是自然的字形,有的人出现的是自然的声音字形是比较具体的,声音更虚一点,就离安静更近一点

第一步就是找到这两个字,在你脑海中的表达方式是声音还是形状。

下一步开始默念,采用越来越慢的方式,间隔越来越大,在这个间隔里你就是静的要注意,在扩大间隔时,不要再在间隔里面插入别的东西,然后,你慢慢把间隔拉长,如果插进东西了就再缩短,缩到不能再插入任何东西的时候只要你能确保间隔就是间隔,间隔就是空白,就是安静了,这样练习到间隔5分钟时就可以了

操作之前,要把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什么姿势都可以,就强调自——然的间隔中间没有东西,慢慢地延长

第三步,抓住空白把出现自然这两个字的状态变成次要状态,就是抓住空白,在空白里待住,然后空白越待越长,后你可以待到5分钟时,会发现自然这两个字就不需要了,可直接进入安静状态,这个时候就入门了

通常一个人从完全没有安静过到真正进入这个状态,需要不是若干小时,若干星期,若干月,而可能是若干年,所以不必急于求成。

刘天君的经验是:心宽的人比较容易安静,一个能够由衷赞美别人成功的人是比较容易人静的这样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是他比你强,你和他较劲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内心深处去由衷赞美别人,这种人心宽,进入安静状态就比平常人容易,因为宽就是松,松就是自然要是很较劲,想安静就很难也许是眼下社会比较功利浮躁,很少有人可以从心里赞美别人的成功能否入静和人本身平衡的程度,对世事的态度以及阅历都有关系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财经| 房产| 娱乐| 旅游| 时尚| 生活| 科技| 健康| 汽车| 教育|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10- 网站地图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