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
  • 广告服务

京财时报

滚动新闻:
·千年雅乐今回响!龙美术馆唐宋古琴首次公开奏响 ·中海17.55亿元竞得天津河西区新梅江地块楼面价18078元/平米 ·中国冥币海外“烧”出新风潮,国内现存殡葬相关企业超17.9万家 ·宠物寄养失联欠费谁负责?全国现存宠物相关企业超490.3万家 ·千万不要买绿色防晒衣?全国现存防晒产品相关企业超4400家 ·24日起西南地区东部至黄淮等地将有新一轮较强降水京津冀鲁豫等地高温天气持 ·一件件“社区小事”,正生长成普陀邻里生活的新常态 ·江苏浙商经济跨境出海工作会议暨南京江北新区投资环境推介会在南京举办 ·7月沪上看展:俄国作家普希金专题特展 ·礼来口服小分子GLP-1RA药物3期研究展现出显著疗效 ·兆威机电冲击“A+H”上市 ·前5月广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为衣做架,“挂”出来的80亿元“衣架产业 ·唐玄奘让年轻人泪目,历史题材写作与当下共情靠什么 ·“渐冻人”医生赵志青:门诊病人不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湖北二师校长郑军寄语毕业学子三“自”诀 ·增进了解凝聚共识,沪浙“田园五镇”毗邻党建武装联学活动举行 ·远东股份实际担保余额达73.89亿元 ·第9届南博会绿色能源馆21个项目签约总金额超220亿元 ·今年是广西全面实施“3+1+2”新高考模式的第二年新高考为学子提供更多个 

千年雅乐今回响!龙美术馆唐宋古琴首次公开奏响

京财时报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25-06-23 14:28:29   阅读量:18421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6月23日报道:“流传千年的唐宋古琴还能被弹奏吗?音质究竟如何?”随着龙美术馆“天地大观:跨越时光的文明印记”展览进入倒计时,这场文化盛宴在最后关头为观众带来“彩蛋”——晚唐至北宋太古遗音琴、宋龙升雨降琴和宋朱晦翁藏仲尼式琴三张珍罕唐宋古琴,首次在公开场合被奏响,自得琴社乐手的指尖拨动,让千年雅乐穿越时空,在龙美术馆内久久回荡。?

龙美术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乐器,古琴唯有奏响旋律,或许才是最完整的呈现。”本次大展将于6月29日晚正式闭幕,这场“琴音绕梁”公益古琴演奏会,也承载着将古琴雅韵更广流传的使命,现场演奏的声音将被精心录制保存。?

古琴,自晋唐以来形制渐趋成熟,常见的仲尼式、伏羲式等样式,名称多源于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寄托着古人的文化意趣。琴体构造虽整体相似,但两侧弧线的细微差异,却彰显着古代琴家对艺术特色的独特追求,在形制变化间蕴藏动静之美。而此次展览中的三张唐宋古琴,更是在历史传承与艺术价值上独树一帜。?

太古遗音琴为仲尼式,以桐木为胎,黑漆朱髹历经千年岁月,依然品相完好。琴身布满龙鳞、龟坼等丰富断纹,宛如岁月镌刻的印记。琴名“太古遗音”以双钩篆书书写,虽因年代久远部分字迹脱落漫漶,但“音”字下半部的“日”字仍清晰可辨。著名古琴鉴赏家管平湖先生推断其为唐制,年代不晚于北宋。此琴曾为“琴坛一代宗师”吴景略先生旧藏,他不仅创立“虞山吴派”、开创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在古琴鉴定修复领域也备受推崇。1950年代初,吴景略听闻此琴消息,连夜赶往苏州重金购得。其音质高古松透、清越灵韵,轻触即得正声,被誉为琴音中的最佳“老生”,吴景略生前录制的《吴景略古琴艺术》全套传世唱片,大多以此琴抚奏。?

从左至右分别为:晚唐至北宋太古遗音琴、宋龙升雨降琴、宋朱晦翁藏仲尼式琴

宋龙升雨降琴同样为仲尼式,采用桐梓良材打造,琴体扁而宽,是典型的宋琴风格。琴身髹黑漆,通体蛇腹断纹显著,搭配金徽和碧玉雁足,尽显雅致。龙池上方篆书“龙升雨降”四字名款,推测可能斫于宋代中期,甚至可能是徽宗宣和殿百琴堂遗世之物。三国嵇康在《琴赋》中盛赞梧桐作琴材的审美价值,而桐木与坚硬且反射功能强的梓木搭配,正是传统琴材的理想组合。龙升雨降琴以厚质桐梓良材制成,发音内敛苍润,出音如戛玉,于丝弦上更显绝妙。作为吴景略先生旧藏,它曾多次伴随吴先生参与重大琴事,吴景略之子文光为香港艺声公司录制的立体声磁带,便是用此琴张丝弦演奏而成。?

宋朱晦翁藏仲尼式琴形制规整,通体黑漆,琴面蛇腹断纹精美,底面因重修虽部分断纹被遮盖,但尾部二寸处补漆灰痕迹保留了原始断纹,这是明代斫琴高手王昆玉修缮时特意为之,以证明琴底未曾更换。琴池内左侧深刻“古吴王昆玉重修”七字,琴背面髹漆则是清代所为。经探查,其琴墙与面板、底板间存在缝隙,以木条作强粘合,独特的制作方式反而成就了极佳的音响效果。此琴初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藏,琴身上“朱晦翁藏”等字迹虽因重修涂漆而隐约,但仍可辨认。后由王世襄先生于1947年购得,古琴鉴定学家郑珉中先生多次试弹后,称赞其声音深沉苍古,虽稍有塌腰却无伤大雅。值得一提的是,《今虞琴刊》著录的唐琴“飞泉”内也有“王昆玉重修”墨书款,侧面印证了王昆玉在古琴修缮领域的高超技艺。

这场唐宋古琴的公开演奏,不仅让观众近距离领略了千年古器的独特魅力,更让人们感受到古琴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深厚积淀。龙美术馆表示,未来将为观众带来更多这样的文化活动,让古老的艺术瑰宝焕发新的生机。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财经| 房产| 娱乐| 旅游| 时尚| 生活| 科技| 健康| 汽车| 教育|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10- 网站地图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